综合新闻
“追寻红色记忆,砥砺前行力量”——校团委组织团学骨干前往上海戏剧学院开展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团学骨干美育素养、传承红色基因,11月9日,校团委组织团学骨干前往上海戏剧学院观看由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师生艺术团创排的红色剧目,包括《真理的味道》《风声》《俞秀松》三部剧目经典片段。此次观演,利用沉浸式演出的空间优势,使同学们拥有更近距离的观演体验,感受先辈们对信仰的忠诚。
图为团学骨干合影留念
第一部剧是《真理的味道》,讲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陈望道正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真理也是有味道的,真理的味道,无比甘甜!
《真理的味道》剧目精彩片段
第二部剧《风声》主要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日军通过截获我党密电,怀疑我党代号“老鬼”潜伏者潜伏在日军司令部内部。为找出“老鬼”,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充满了心理战和酷刑。顾晓梦和李宁玉等人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机智的应对,最终成功地隐藏了身份,挫败了日军的计划。其中一段台词“敌人不会了解,老鬼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让人振聋发聩。
《风声》剧目精彩片段
第三幕《俞秀松》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围绕俞秀松的爱情与牺牲展开,描述了他为新中国和信仰奋斗的过程,以及他身边亲人的痛苦与坚持。俞秀松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者,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他投身于反抗压迫与争取社会公正的斗争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俞秀松被王明、康生认定为“托派”并被抓捕。经历了审讯和种种折磨,尽管面临生死威胁,俞秀松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真理,在临终时,他依然保持坚定的革命志向。俞秀松的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俞秀松》剧目精彩片段
上商团学骨干们在观看了三部沉浸式剧目后,感触颇深。酒店管理231班的王嘉艺同学说:“本次前往上海戏剧学院观看沉浸式表演,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段峥嵘岁月。演员们不仅形似,更神似,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这场表演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
法学231班的汪玥邑说:“很荣幸能够前往上海戏剧学院观看这一场沉浸式演出。不同的场景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同一时期下先辈们共同的选择:共产主义必将照亮整个中国!不论是《真理的味道》中沾着墨汁的粽子,还是《风声》中绣着遗言的旗袍,一件又一件物品都引导我们走进那个时代。先辈们的信仰是我们持续奋斗的目标,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也必将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团学骨干认真观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沉浸式观看三部红色剧目,上商团学骨干们不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革命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今后,校团委将持续搭建平台,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引领上商团员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弘扬革命精神。
撰稿:黄祖蓉、丁奕
摄影:毛有健
审核:卜树俊
责编:张曼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