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民晚报:大卖场“腾笼下放”转战结合部
图片作者:陈梦泽
图片说明:在市中心热闹了十年的乐购镇宁店即将关闭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在闹市热闹了十年的乐购镇宁店后天将关闭引发热议 大卖场“腾笼下放”转战结合部
本报记者 胡晓晶
继上月华联吉买盛陕西北路店、好又多老沪闵店等悄然歇业后,市中心屈指可数的大型卖场——乐购镇宁店,后天也将关闭。在租金、人工成本剧增和网络购物的竞争下,大卖场整体处境尴尬,赢利变薄。如今,上海市中心的大卖场,真的开不下去了吗?
合同到期 挡不住房租翻番
“感谢支持,热情谢幕!我们在其他地区更多的门店继续为您服务。”
昨天下午,在南京西路和镇宁路路口的乐购镇宁店进入关门倒计时,“空落落”是现场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货架上早已空空如也,商场铺面也基本撤空;昔日人头攒动、排队买单的热闹景象,已一去不返。
“谢幕公告牌是一个月前挂出来的;库房也早就不再补货,只等存货卖空。”说起这个已经在南京路上热闹了10年的大卖场,店员丁阿姨充满唏嘘。“我们也不想搬啊!这里地段好,我们上下班方便,而且平时上门的都是周边老住户,地头熟、人头熟,我在这里做了10年,已经做出感情来了。但是租赁合同到期,房东提出翻番涨租金,公司又不愿意,只好关门。”
镇宁店落幕,是否意味着乐购将大面积关店?对此,乐购方面明确否认:“开连锁卖场也需要‘新陈代谢’,我们是有关有开。今年就新开了8000平方米的大连路店和2000平方米的河南南路店,除去后天要关门的镇宁店,现在乐购在上海有24家大卖场,而且7月份还要新开2万平方米的宁夏店。”
有传闻说乐购进入中国的首家门店——乐购武夷店今年下半年也要关,有关负责人也明确辟谣:“出于物业改建、租约到期等原因,国际体操中心面临业态调整的问题。目前双方正在谈续约,我们不想放弃这家15岁的中国首家乐购门店。”
连锁零售 进入“腾笼下放”期
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商业连锁最发达的地区,百货连锁、超市卖场连锁等多重连锁业态密布。到2012年底,包括世纪联华、农工商、家乐福、沃尔玛、乐购、麦德龙、大润发、好又多等国内外品牌在内,沪上营业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卖场就有近200家;同时,号称“门对门”的便利店,像好德、可的、快客、良友、全家、罗森、7-11等等,在沪也有超过6400家,平均每4000人就拥有一家。出门几百米可见一家便利店,网点密集度全国最高。由于同业竞争加剧、租金攀高、人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原因,申城的连锁零售正面临巨大压力,开始进入“腾笼下放”时期。
去年底,家乐福在沪新开了3家店,其中2家在青浦、曹陆等市郊地区。沃尔玛上个月则新关了旗下的好又多老沪闵店,沃尔玛的有关人士解释:“关掉这家开了快10年的老店,一来因为租约到期,二来是因为该地区当年算是闵行区的中心,但现在随着城市向外扩张,已被边缘化。未来3年,我们计划在全国开出100家店,上海会是‘大头’。”此外,名列2012年连锁百强榜首的苏宁,如今在沪也逐渐放弃“步步为营”的开店旧模式。前几年曾力推的中心城区社区店,将随着租约到期而自动放弃;只有超级旗舰大店和电子商务,才是苏宁未来发展的重头。
“大卖场进入中国已将近20年,现在确实应该有所调整了。”上海商业信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今后沪上大卖场‘落子’新开,一定会结合新城新镇的城市发展规划,轨交延伸到位了,郊区人口导入了,大卖场自然会贴身跟进。”零售行业专家刘晖也认为,上半年来出现的关店潮,并没有为“唱衰论”提供证据。类比欧美的大卖场,它们也经历了逐渐从市中心往郊外转移的过程。所以,接下来可以预计,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将会有一波大卖场转向城郊结合部的风潮。
迎战电商 实体店主打“体验”
中国连锁行业的增速正在整体放缓,这是事实。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公布的2012年连锁百强排行榜显示:榜单前三甲——苏宁云商、百联集团和国美电器,其门店增幅均为负数,较前年同期分别减少1.1%、8.2%和3.0%。专家指出,除了沪上大卖场业态本身发展的内部驱动,网购的兴起也是刺激大卖场频频关门的外因。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行业。现在每一个传统产业都面临互联网产业的冲击,这对互联网人来说是无限的机会。
实际上,网上超市的触角已经从网上伸到线下。上周末,国内首个网上超市1号店就跑到东方明珠脚下玩起了“吃货嘉年华”,邀请一众铁杆“吃货”现场做亲子游戏、赢进口美食。资料显示,消费者去年在1号店“吃”掉的食物,超过2.8万吨,首尾相加可以从地球到月球往返3次。“网购对连锁商业的冲击也很大。在一些超市热销的当季产品,尤其会被网购、团购冲击,包括端午的粽子、十月的蟹券等等。因为电商不光能打价格战,而且‘混搭’营销也做得好。”百联集团超商事业部总经理华国平承认。
电商来势汹汹,实体店如何迎战?难道真的只有“节节败退”的份儿?齐晓斋支招:既然价格战打不过,不如学学其他商业连锁,如何打出“体验牌”。比如,上周末趁着电商价格战“中场休息”,沪上10家巴黎春天同时力推20周年庆,拼单墙、零点打烊、“满99减60”等营销活动,3天的客流和销售额都同比增长了100%;玩具反斗城本月也推出多项体验活动,中旬趁电影《钢铁侠》热映时请来全球最大的钢铁侠模型空降正大广场,本周又赶在儿童节前做起了“公主体验派对”,一时间吸引到众多母子。“对于大卖场而言,可以学学如何让消费者来体验他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包括体验绿色食品、体验农超对接等。”齐晓斋建议。
焦点链接 初生“菜鸟”志在疏通电商物流
“狼来了!”“他们物流确实没我们好!”近两年,不少传统零售从业者被问及电商冲击波时,会不约而同说出这两句话。可是,物流真的会是中国电商无法解决的软肋吗?
昨天,隐退了18天的马云又站到前台,为了一只刚刚诞生的“菜鸟”。这位中国电商大佬琢磨了四五年,想合多方之力打造中国最大的物流聚合平台。昨天,阿里巴巴、银泰、复星、富春集团、顺丰、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在深圳共同成立“菜鸟网络”,同时启动筹谋已久的“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在这个由马云任董事长、银泰董事长沈国军任CEO的新项目里,50亿元注册资本中有21.5亿元出自阿里旗下的天猫,占股43%,为最大股东。
按照规划,“菜鸟”的一期投资达1000亿元,二期投资2000亿元。这将是一张能实现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的智能骨干网络,等它“长到”5岁到8岁时,网上每天就会有2亿只包裹,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统一“节点”,支撑全中国2000多个城市之间购物,24小时必达。
马云特别强调,阿里巴巴永远不会做快递,“菜鸟”不过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搭建起一个基于数据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
“菜鸟”要做好,需求不可少。来自2013中国首届商业品牌电商化发展论坛上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的网络营销市场销售额达1300多亿元,占到2012年全国销售品零售额的12.3%,这个比例在2011年仅为4.4%。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张宝泰认为,电子商务和传统零售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前者对中国商业的意义不仅仅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平台,更是推动中国商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物流问题一直让电商既爱又恨,在“菜鸟”还没有长大之前,或许还需要更多流通新政来支持。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指出,目前中国的零售业经营方式以“物业管理”为主,而发达国家已经到了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的阶段。前者容易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后者则能使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1000多亿美元。期待中国的流通新政能在流通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力”,这无论对电商还是店商,都将是大利好。
相关链接:http://xmwb.news365.com.cn/jd/201305/t20130529_118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