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我校教师黄诗茹接受多播网采访:让创新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习惯

  伴着明媚的春光,由同济大学团委、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华奖”华人少儿创意比赛选手代表,近日走进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参观该校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及深海探索馆等。当天,记者专访了积极参与此项公益活动的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奖”评委会副主席、当代艺术家黄诗茹(上海商学院旅游与食品学院教师)女士。 

  记者:请介绍一下举办“中华奖”活动的初衷、筹备过程以及比赛形式。 

  黄诗茹:“中华奖”华人少儿创意比赛(CCIA 简称“中华奖”),是全球华人少儿创新公益活动之一。该奖项设立于2014年,由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主办,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指导,并获得市科协《动手做》报社等众多组织机构及媒体的大力支持。全面推举、表彰具有创新精神的华人少年儿童,培养华人少年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正是举办该活动的主旨。与此同时,该奖项也为全世界的华人小朋友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创新展示交流平台。 

  “中华奖”作为华人少儿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了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为华人少儿创新搭建起了高层次的架构平台,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本赛事每两年一届,各评审理事单位评选出的获奖及优胜者,由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专家理事成员、赛事评审主席团进行奖项最后核审,确定最终奖项。本赛事为公益性赛事,不收取任何费用。 

  记者:此次走进同济大学的活动获得了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您觉得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收获了什么? 

  黄诗茹:小朋友的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小朋友们多去看、多去交流、多去感觉、多去思考,在开阔孩子们视野的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及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收获的是未来、理想、信念。 

  记者:作为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当代艺术家,您如何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您觉得何种形式才能让少年儿童理解和体会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黄诗茹:科学和艺术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同时又服务于大众,相互支持、密不可分,传达生命的真谛。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诗词、字画、音乐、文学等我们熟悉的领域。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相信敢于发现、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会出现更多的可能。以绘画为例,因绘画时采用的画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的风格、类别、美感意境都会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同样需要依靠科学来创新。大胆尝试,科学研究画材的进程会直接推动艺术的多样化。希望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记录、学会表达,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 

  记者:本市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孩子是国家创新的未来和希望,您觉得举办这样的活动对儿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黄诗茹:社会环境的创新氛围,对孩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进作用,在他们成长中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当创新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一种习惯,是多么美好呀! 

  记者:“中华奖”还将走进沪上的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商学院等高校,为什么会选择高校作为活动的举办场所?参观高校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黄诗茹:一方面,大学在孩子们心目中是神秘的,“中华奖”希望通过高校行消除孩子们的神秘思想,开阔视野。通过参观学习能帮助孩子们在好奇中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是让高校的学生和小朋友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大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激励小朋友们不怕困难、坚定信念、追逐梦想、永不放弃。 

  

相关链接:http://www.duob.cn/cont/812/184224.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