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上海教育:内涵建设是块特色培育的土壤 对话上海商学院校长朱国宏
内涵建设是块特色培育的土壤
对话上海商学院校长 朱国宏
文|本刊记者 陈韬
《上海教育》:年中,围绕着内涵发展,贵校的“十大工程”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在市教育评估院牵头组织的中期绩效现场评价中获得了认可,请你谈谈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中,是如何找准定位,做好顶层规划的?
朱国宏:在内涵建设规划制定和项目设计方面,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精心梳理学校发展定位,统筹全校各类资源,突出内涵建设重点。
基于对国内商学院通行发展模式的考察,我们选择了避开多数商学院“向高”、“向全”发展的固有模式,既不过分追求建立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教学体系,也不过分追求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做法,而选择走错位竞争、聚焦商业、培育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商业学科较全、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国内商学院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商科大学。
据此,在内涵发展启动之初,我校就确定了近期内涵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2014年底,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本科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第二步,到“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期,建设成为一所初具商科特色的商学院。
因而,目前我们瞄准社会和经济需求,选择基础较好、有比较优势的学科领域开展重点建设,争取个别学科领域形成较好的积累。例如,我校围绕经济和管理类学科中的商科方向,重点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的工商管理、商务传播学科,积极培育和建设具有填补国内空白的商务经济学学科。
《上海教育》:在具体操作层面,贵校又是如何将专项资金作为引导,整合资源,切实推进各类项目建设的?
朱国宏:首先,我们在内涵建设项目设计方面,注重设计方案的科学性、高水准,尤其是保证与学校发展方向上的契合度。例如我校利用“十大工程”专项资金投入的契机,高起点、一次性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了信息化建设项目——智慧校园。项目整合了全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引入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投入项目建设,加快了我校智慧校园项目建设的进度、提升了该项目建设的品质。
此外,我们还依托项目吸引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智力、技术和捐助,实现彰显出多赢合作、滚动建设的特征。就资金来源而言,目前除“十大工程”专项资金外,进入全校统筹的资金还有学校经常性经费可以投入内涵建设的部分,项目合作中吸引外部资金,如合作方投入、企业的资助,以及上海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的社会资助和校友捐助等。
比如在智慧校园建设里,奉贤区电信局投入折合1000余万元的设备共同开发和建设“万兆主干、千兆桌面”,银行投入40余万元共同建设一卡通项目等,助力我校师生一卡校园服务全覆盖功能的实现。
除“十大工程”专项资金外,2010-2012年我们还通过各种途径投入内涵建设的经费和物资折合资金额超过800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专项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绩效。
《上海教育》:“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是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大学科研工作的期望,而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又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以商科见长的地方高校在此方面有何特色之举,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
朱国宏:“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商业实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领域里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如何更好地聚焦、服务于上海商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关键课题。
为此,我们以国家“2011计划”和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提升工程”为引擎,主动对接上海和国家社会发展规划,以上海市购物天堂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要为依据,充分发挥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推动政、产、学、研互动,借此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这样一来,一个由政府商务管理部门、高校、相关学会、协会和商贸企业等各方人员参加,针对商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整合社会研究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的研究平台——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便应运而生。
研究院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研究资源,聚焦全球商贸服务业发展新技术与新趋势,从而构建了商贸服务业研究的数据库和商业智能信息平台。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专业咨询和人才培养服务,为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动力与资源。
目前研究院已产生了一批绩效优良的研究成果。受商务部委托的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进行推广,并由此获得了商务部委托研究的城市配送系列标准的研制项目。
相关学校要闻:
我校隆重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暨“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大赛
相关综合新闻: